来源:天津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14 09:58 编辑:云景
2025 年 4 月 7 日,"纸" 为传承 — 创新数字赋能促进非遗剪纸效益双增团队走进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 "非遗剪纸进校园" 主题活动。通过文化讲解、技艺体验与教学模式创新,团队不仅为青年学子打开了传统剪纸艺术的大门,更以 "技艺导师 + 设计导师" 双轨制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文化讲堂:解码剪纸艺术的千年脉络
当日下午,团队负责人付洋华 "一纸千年:剪纸里的中国智慧" 为题,为 200 余名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她从汉代造纸术催生剪纸雏形讲起,通过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剪纸文物图片、明清时期天津 "卫派剪纸" 的地域特色,系统梳理了剪纸艺术从祭祀图腾到民俗载体的演变历程。"每一道折痕都是文化密码,每一片镂空都承载着生活愿景。" 李芳展示的清代《连年有余》剪纸藏品复印件,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纹样中 "鱼戏莲叶" 的吉祥寓意与构图智慧。
在互动环节,当被问及 "剪纸为何能成为世界级非遗" 时,李芳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 "活态传承" 的定义解释道:"从窗花剪纸到数字插画,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以纸为媒、寄情生活的创作精神。" 讲座结束后,数字艺术学院专业王浩宇表示:"原以为剪纸只是民间手艺,没想到背后有这么深的历史脉络和美学逻辑。"
实践课堂:红纸翻飞间的技艺传承
理论讲解后,团队带领学生们走进实训车间,开启 "红灯笼剪纸体验课"。60 张红纸在 12 张工作台上一字排开,手持弧形剪刀示范:"握剪要像握笔,用力要随形就势,先剪外轮廓,再刻镂空花纹。"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沿着预先设计好的 "灯笼穗"" 祥云纹 "样稿小心落剪,教室里此起彼伏的" 咔嚓 " 声与偶尔的惊叹声交织。
数字艺术学院学生陈雨欣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感叹:"原以为用电脑设计图案很简单,真正动手才发现,手腕的力度控制比鼠标操作难多了。" 当 40 盏缀有 "平安"" 丰收 "等吉祥文字的红灯笼在教室中央悬挂成串时,光影摇曳中传统技艺的温度触手可及。据团队统计,现场 92% 的学生完成了完整作品,78% 表示" 愿意继续深入学习剪纸技艺 "。
"第一堂课我们就会让学生用剪纸技法创作手机壳图案,用 AI 软件生成动态剪纸动画。" 林悦展示的课程大纲显示,16 课时的选修课将打破传统技艺教学的单一模式,设置 "传统纹样数据库建设"" 剪纸 IP 衍生品设计 ""非遗短视频运营" 等模块化内容。学院教务处负责人表示,该课程已纳入全校通识教育体系,未来还将与团队共建 "非遗数字创新实验室",推动剪纸技艺与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深度融合。
育人价值:在青年心中种下文化基因
"职业院校的非遗教育,既要守住技艺根脉,更要打通创新链路。" 团队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双轨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具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产品的能力。这种 "传承 + 创新" 的培养理念,在现场展示的学生作品中已初见成效,既保留了剪纸艺术的美学特征,又注入了数字时代的技术基因。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捧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在展台前合影,灯笼上的金粉在阳光下闪烁。正如学院党委书记在活动总结中所说:"当 00 后学生用短视频记录剪纸过程,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剪纸文创,非遗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他们生活的文化自觉。" 这场跨越千年的纸艺对话,正在职业院校的课堂上续写新的传承篇章。